返回首页

蝶变:不可阻挡的互联网浪潮

第19章 有粉丝不等于有品牌

互联网在倡导快节奏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迷茫,很多企业在粉

丝与品牌之间迷失了方向,粉丝的概念被一些重营销的人玩得变

了味道。中国的人口红利给了“粉丝经济”野蛮生长的土壤,社

交红利给了“粉丝经济”发展的阳光,但所谓的“粉丝经济”与

品牌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粉丝经济”乱象在新兴的商业氛围中随处可见,“粉丝经

济”的书籍在书店也能很容易地买到,“粉丝经济”成了一些握

有大量微信、微博好友的人教唆他人的资本。而没有几人能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粉丝,怎样的粉丝才能形成经济效应。互联网时代

的品牌粉丝是用户对该品牌产品和品牌内涵认同的结合,这种认

同超越了美誉度,拥有一定的宽容度,甚至有一定的忠诚度,粉

丝会不自觉地维护品牌的形象。而其维护品牌形象的目的不仅出

于对品牌的认可,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价值观和个人形象。

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品牌,什么样的品牌代表什么样的人。从

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一个品牌的认知与评价,就是社会对该品

牌用户的认知与评价,这就是深层次的品牌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而很多人则把微信、微博的好友看作“粉丝”,把用户看作“粉

丝”。微信、微博的好友最多算一种关注,有些连关注都没有,

只是一种互联网逻辑上的存在。微博为什么把好友定义为粉丝?

因为微博是开放的,大部分情况下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这种粉

丝是意识上的,有点类似明星的粉丝。微信从来没有把好友定位

为粉丝,也没有把关注公众号的用户定位为粉丝,因为微信注重

的是互动与服务。“用户”不一定是“粉丝”,而很多人却把小

米的用户定位为粉丝。小米的大部分用户都没有二次消费和多次

消费,也没有过多的品牌关注度,他们只是来自对商品的最普遍

的诉求,那就是性价比。

真正的品牌粉丝是对用户的一种升级。

有粉丝也不一定等于有好的品牌。锤子手机有很多粉丝,但

锤子是公认的好品牌吗?凡客有很多用户,但凡客是公认的好品

牌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品牌粉丝一定是用户中的精品。

其实“粉丝”也并不是个褒义词,最多算中性词。粉丝往往

是有对立面的,忠诚的反面就是背叛,有些用户就永远站在竞争

对手的那一边对你指指点点。例如,喜欢苹果的人叫“果粉”,

讨厌苹果的人叫“果黑”,更严重的叫“果蛆”。只要你的产品

出现,他就会“黑”,不知疲惫,忠诚程度也有点高。这种情况

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是可以转变的。当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的

时候,这种无须公关的罕见现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知道便可。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有些公司创始人会把个人品牌通过粉丝

转嫁到企业品牌,以达到快速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目的。这种

消费人气资本的做法也不是不可,但是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接

盘。个人粉丝要想转变成品牌粉丝,首先得消费品牌下的产品,

好的产品加上对创始人的信任,成为品牌粉丝的成本相对会低一

点。但在中国,从个人品牌成功升级为企业品牌的并不多,大多

获得了个人粉丝的,一次消费就打住了。因为利用粉丝转化利润

的方式,对于粉丝来讲本身是具有抗拒性的,这叫做个人粉丝商

业化,大部分粉丝是无法接受的。

当下看到的具有粉丝效益的“粉丝经济”大多是快消品类,

这种经济效益的形成来自海量的社交用户,产品通过社交化营销

的方式在网络中传播,以达到一定的销售概率。这是一种重营

销、轻品牌的做法,甚至有些根本没有品牌,如微商。但随着微

商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平台的良性引导,品牌的作用也会在微商模

式中渐渐凸显。

怎样才能找到品牌粉丝的自生产模式呢?产品 服务 口

碑——以极致的用户体验为追求目标的产品,平等、及时、便捷

的情感式服务方式,用户情不自禁的好评与社交化的应用。做好

产品与服务,口碑自然水到渠成。苹果就是这样。苹果在中国的

售后服务并没做到公认的满意,但苹果还有这么多忠诚的粉丝,

主要在于苹果的产品做得太极致了,品牌价值定位太精准。

对于新创的品牌、创新的产品,小米手机的模式确实可以效

仿,但不能完全照搬。特别是产品开发前期,让用户参与进来,

建立种子用户,除了线上的交流,还可以举行线下的活动,与用

户玩在一起。只要可能有市场的产品,大体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

操作。如果连前期的种子用户都找不到,如果种子用户连对产品

提出意见的兴趣都没有,那么这个产品解决的极有可能是一个伪

需求,或者需求时间还没有到。一旦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种子

用户伴随着产品的成长,心中会有无形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甚

至超越了忠诚度,使他们“誓死”捍卫品牌。

踏实做产品,不要盲从“粉丝经济”的风气,把品牌粉丝从1

做起,用荣誉感代替忠诚度,用忠诚度实现把用户变成品牌粉丝

的目标。

打赏
觉得本书不错?打赏作者,为作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