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唐

第三十三章 为了科举,不要斯文

“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您废除了举荐制,换来的是什么?什么猫猫狗狗都可以报名参加科举了。种田的,养马的,甚至捡大粪都有。”

“放肆,竟敢在朝堂之上,口吐如此不净之言。”

“下官口不择言,但所说的确实是实情。如此种种,加重了官员负担。”

李世民大怒:“都给朕闭嘴。”

还是君威难测,尽管大臣们心有怨言,可李世民一发威,登时便没有人敢说话了。

“张玄素你好大的胆子,朕已经允准颁布的法令,你为何旧事重提?”

张玄素虽然直言敢说,却也怕自己得罪了皇帝,会连累太子,便道:“臣该死。”

李世民道:“不过你们说的不错,科举虽说要广惠天下,但若让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进来,确实也是个麻烦。所以朕决定,在每个县都设立官学。若有想考科举的,可入官学读书。”

这席话说的众人议论纷纷。

魏征出班奏道:“陛下此法,确是惠利万民,可是在每个州县设立官学,开销巨大,恐怕……”

“魏大人说的不错,本朝科举,主考诗词,吟诗作对,可不是先生教出来的。”

这是房玄龄站出来说道:“陛下,臣有一本奏。”

李世民道:“但讲无妨。”

“臣以为科举是为万民选拔官吏,不是选拔诗人。我们应该在诗经之外,再开民政策论、治国安邦的考核。”

李世民点头道:“嗯,玄龄说的不错。”

朝廷花大钱办学校,当然也要一步到位,教出一些更好,更适合做官的人才出来。

长孙无忌也站出来道:“臣也赞同房大人的意见。”

之前附和张玄素的一名大臣道:“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哂笑道:“你方才不是说,就因为取消了五品举荐制,使得参加科考的人鱼龙混杂吗?房大人的方法,可以过滤掉那些不堪用之人,你却又如何反对?”

“却仍旧劳民伤财。”

“你分明就是看此法施行,你无法靠五品举荐制谋取私利了。”

那名大臣被长孙无忌揭穿了心思,脸皮立刻涨的紫红:“长孙大人,不要血口喷人。”

“你这番姿态与那些民间泼皮有什么区别?”

那人被骂的怔了一下,随即道:“下官,为了科举,不要斯文。”

这班大臣们平时争论起来,不比街头撕逼来的好看,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李世民看的头疼,忽然瞥见平时最好凑热闹的程咬金,却看着撕扯到一堆的群臣默默不语。

“鲁国公程咬金。”

李世民的声音盖过众臣的争论,传入程咬金耳中。

程咬金道:“臣在。”

李世民道:“你平日就好凑趣,大家不闹,你也要闹,怎么今天一句话都不说呀?”

程咬金把指头咬在嘴里,想了半天,忽然道:“臣忽然在想,科举选拔的是文官,但朝廷也需要武将,是不是也借着这个科举改革,开一门武举?”

武举的事儿,王凡也提过,只是李世民觉得做事不可一步登天,时下应先以改革科举为主,这事儿便一直拖着。

眼下程咬金却提了出来。

有的大臣们便在心里开骂了。

“这个程胖子,这时候凑什么热闹。”

“还嫌不够乱是怎么?”

可他们也只敢在心里骂几句,程咬金的建议,牵扯的是整个武将集团,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若是得罪了他,往小了说是反对他程咬金,这已经足以吓退一半人了,往大了说那就是得罪了整个武将集团。

文官们虽然看不起武将的居多,可真要让他们得罪武官,却又不敢。

那些莽夫们疯起来,可不跟你讲什么“子曰诗云”的,直接开打。

上次一个亲王得罪了尉迟恭,被他打断了手指。

连亲王都敢打,更别说他们这些普通的文官了。

同时,这番话也在武官之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本以为改革科举是文官的事儿,寻常人还真没想到这事儿跟武将有关,也只有程咬金这种不拘常理的人能想得出来。

程咬金的话一出口,武将们心头便即开悟了。

“陛下,臣李靖,认同鲁国公的奏议。”

李靖非但是当今武官中地位最高的,也是满朝文武当中功劳最大的,可谓出将入相,他的话十分有分量。

李靖一发话,秦琼、尉迟恭等人也纷纷附议。

这时,文班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官,奏道:“陛下科举自古是文人的事,如果将武官也接纳进来,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那些反对的文臣,立时为这位老臣不畏武官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纷纷道:

“是啊,这根本就没听说过嘛。”

“自古文武有别,岂可混为一谈?”

“文考要建学校,武考难道要建个战场出来?”

之前附和张玄素的大臣,又跳了出来:“是啊,陛下,文考就已经找来了那么多臭鱼烂虾,武考呢?还不把那些只会寻衅滋事的地痞招来?”

他的话,引起了大部分文官的附和。

不说别的,就程咬金和尉迟恭这两位大爷,就经常动不动,跟文官动手。

他们这还是在宫里待得久了,多多少少受过一些礼数的熏染,要是让民间那些地痞无赖们来了,那还不乱了套。

这些人仿佛看到了自己一个个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站在朝堂上。想想心里就打颤。

反对声更加激烈。

那声音大的,几乎要把大明宫的顶子给掀了。

李世民被吵的头疼,这些反对的声音里,也不是没有真知灼见。

比如民间学子和武人,良莠不齐,这是真正存在的。

李世民也不想让那些扶不上墙的烂泥,浪费国库的钱。

可不这样做,怎么能发现民间的人才呢?

凡事有利有弊,这些大臣们,他们只盯着弊端看,却对利处视而不见。

李世民见反对者多是世家子弟,心下明白,他们并非是执着于政策的利弊,而是执着于政策对他们自己的家族的利弊。

看来是该好好敲打敲打他们了。

李世民这样想着,暗自记下了几名反对者的名字。

打赏
觉得本书不错?打赏作者,为作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