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坟地鬼哭
坟地的哭声
长寿村属于西部的贫穷村落,这里大部分的年轻人或中年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希望可以让下一代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当然也有少数的人会选择留守在家中。
朱珠和李想都是长寿村的山里娃,现在在镇上的重点初中念初三了,是同班同学,成绩都不错。
李想家因为有重病的爷爷奶奶,父母一直在家务农,所以家境贫穷,进入初中后每逢月假都是自己走路回家。
朱珠的父母在外打工,年初在沿海发生了车祸,妈妈当场死亡,爸爸的腿受伤严重,一直在家休养。懂事的她明白要节约,所以打算从这学期开始,月假都和李想一起走路回家了。
9月底放月假了,朱珠第一次和李想一起走路回家。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看见说闲话,两人一前一后走,并且选择走小路,二十多里路约摸需要三小时,到家估计也要九点过后了。
说是小路,其实就是泥土稍微修整一下,遇上下雨天泥泞得不像路。
春夏交替,附近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搬到镇上或者县城了,留下的也就是些老人了。小路在山林里,晚上基本上就看不到什么人家。
朱珠是个近视眼,又恰逢两人没随身携带电筒,晚上只能依靠淡淡的月光,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这崎岖又黑暗的山路上。
今晚山里的夜,静得可怕,狭长的月光照得那诡异的山峦,散发着阴嗖嗖的白烟,好像有模糊的人影,在山峰之间游走。
宁静的夜晚,昆虫合奏发出的声音显得恐怖;若隐若现的狗吠声,树叶发出“沙沙”声,让人心惊胆战,好像都在恐吓着这一对少男少女。
朱珠有些后悔了,后悔为什么自己不选择坐车回家,而是跑来走小路?万一要是遇上野狗,今天自己和李想的小命就交代在这里了。
旁边的李想,虽然也偶尔会选择走小路回家,但从前毕竟旁边还有几个同龄的男孩一起壮胆。他直到过来这片竹林,马上就要经过一片坟地,心里也直打鼓。
他假装表面镇定自若,心里却在不停地安慰自己,也安慰朱珠说道:“这世上没有鬼的,不要害怕。我们赶快走,过了竹林,再穿过坟地就好了!”
两人加快了脚步,走着走着,坟地里突然从旁边窜出来一只不明物体,长得黑漆漆的,但眼里发出绿幽幽的光,看起来十分吓人。
朱珠因为走在前面,第一时间看到,不禁连连后退,差点撞到李想。她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野猫。她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脯,和李想继续往前走去。
突然,从后面传来哭泣的声音,断断续续的。朱珠的一颗心提到嗓子眼,堵得自己呼吸都困难。脑子里一些画面翻腾着,耳朵里反复出现尖叫和幽灵般哭泣的声音,眼前仿佛站着一个如鬼魅一般的女人。
朱珠担惊受怕,心里止不住的乱跳着,她和李想都听到了,那是从坟地里传出了一声声女人低声哭泣的声音!
二人吓得立马停下了脚步,就直直地杵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脸上和后背上只感觉冷汗哗哗的直流。
一静下来听到的女人哭泣声就越清晰了,朱珠害怕得想哭想逃离,但是那时身体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朱珠听到女人的哭声渐渐停了,耳边传来细微又温柔的女声:“朱珠啊,我是故意在这儿等你,你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啊?”
朱珠现在是又害怕又惊喜,害怕的是知道妈妈在车祸中已经去世,惊喜是因为她听到那个女人在叫自己,那声音好像是妈妈的。
她低声问李想:“李想,你听到后面有人在叫我吗?若隐若现,好像是我的妈妈,我想回去看看。”说完就着急的准备转身往回走。
李想曾听家里的爷爷讲过,人的身体上都有三盏灯,头顶一盏,两个肩膀各一盏,这三盏灯能够保佑人们走夜路的时候被不干净的东西附身,所以走夜路的时候,千万不要急回头。回头动作过快,就会导致肩膀上的灯熄灭,脏东西自然就会附着在你身上。
他也清楚朱珠妈妈早已去世的情况,所以急忙制止住朱珠,同时对朱珠说:“不要回头,这是幻觉!”
说完,李强拽着朱珠,但朱珠拼命挣脱了束缚,直直地往坟地里跑,嚷着要去找妈妈。
李强感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又是晚上临近九点了,四处无人,他独自往回走去寻找朱珠。
月光惨白的照在大地,快到坟地入口的时候,李想远远的看见坟墓泛着绿光,那个女人的哭泣声依然传到耳朵,而且还在慢慢在靠近李想。
李想想要跑,可是腿像是被灌了铅,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静静地站立在坟地入口看着朱珠越跑越远。
“朱珠,跟我走吧,我带你去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
“妈妈,朱珠这就跟你来!”
这是李想晕倒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天,附近的村民在坟地入口处发现了晕倒的李想和朱珠,看到两人身上穿的校服才联系上老师,通知了家长来接。
村民说传闻这个坟墓的主人是当时日本侵华的时候,被日本鬼子侮辱后被杀的,也没后人,可能是咒怨太重,至今还没有转世。
回家后的李想和朱珠一直神志不清,双目无神,无法去学校上学。李想直挺挺的在床上躺着,连吃饭上厕所都要靠父母;而朱珠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又哭又闹,嚷着要妈妈。
两家大人送小孩去县里的医院检查脑袋也没问题,村长说估计得了失魂症,建议请法师超度女鬼。法师来到坟地和村里做法后,李想和朱珠身体恢复如常,很快就去学校上学了。
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去走夜路,每次放月假都是结伴走大路或者坐车回家。关于超度女鬼的事情,大家也是一律闭口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