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结果
江政无言,他虽说一直在调查,但无形中有两股力量阻止他,是以暂无头绪。
“江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启帝看着他,当年三人一起长大,加之净信,四人一同求学,如今时过境迁当年他明知以净信为人不可能会做那等恶事,即便铁证如山,他虽不信却也没有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知因净萧何和顾醉眠的原因,江楼月迟早不容他们,还不如他来做这个恶人。
毕竟是他的儿子,他在处处为他铺路。
“臣愿以死明志。”江国公重重的地往地上磕头,响声之大,谢皇后听了都不住往后退几步。
“太子怎么看?”启帝没有理会江国公,转而将问题抛给江楼月,大殿之上,静如黑夜,江楼月知晓他这次回答最为重要,一字之差便是三人的性命和前途。刻不容缓,江楼月看着母后,她眼里的求生欲和绝望并存,这短短的几秒,江楼月思考了许久,一旁是多年教他习武的恩师,一旁是从念佛胜过念他的母亲,还有一个偏心到骨子里的父亲,若是换成平常人家江楼月自会保全江国公,可他是齐国那个阴晴不定的阴狠太子,于是他开口:“父皇,儿臣近日已找了许多当年旧仆,不管是时间线还是人证都能证明母后的清白。”他单提谢皇后,江国公就已经预料到结局。
“请父皇下罪于江国公,此人害母后清白,不死难以平民愤。”江楼月跪下,朝启帝重重磕三下头,他看着地板上,父亲的黄靴越走越近,齐国太子江楼月已经做出了决定。
“起来吧。”启帝亲手扶起江楼月的手,第一次他的眼里出现对儿子的赞赏。
谢皇后吓得后退不已,最后还是被嬷嬷扶住,眼前的儿子好陌生,她和江楼月离心时都没有这么后悔过,这个儿子太像他祖父了,当机立断什么都可以舍弃,旁人不知,她还能不知江政为他做了些什么。谢皇后看向江政,正好对上他的眼神,江政眼里是从容的赴死,也许早在多年他就清楚,爱上她,只有死路一条。
江政将爱屋及乌做到了极致。
记得当年江君归,净信,江政,谢皇后一起在太学求学,他们曾向彼此说过自己的理想。
江君归是想做一个仁君,勤政为民。
净信想做将军,征战沙场,守卫齐国疆土。
谢皇后和齐国每一位世家小姐一样,只想觅得良缘。
江政呢,谢皇后这些年刻意忽视了许多旧识旧事,记忆深处传来和江政的对话。
“江政,你将来想干什么呢。”
“我想带着我喜欢的逍遥江湖。”
“那如果她不愿意呢。”那时谢皇后只是随口一问,当时江君归和净信打打闹闹离他们有些远了,江政面向她,郑重地问:“那你愿意吗?”
谢皇后再笨也都懂了,她沉默,沉默。
江政最终还是得到了回答。
她说她不愿意。
她怎么会愿意呢,谢灵灵喜欢江君归,江政知道,江君归不知道。
谢皇后不知道的是,江政没说出口的是:如果她不愿意,那么自己就将爱屋及乌做到极致。
他真的用一生做到了爱屋及乌,当年勾结南海,他敛财是为了为江楼月收买人心,这个孩子在他看来能力十足,可是太不懂人心,收买的虽不忠诚,但是恩威并用,也对江楼月十分有益。但他这一生只有过三个女人,一个是家族安排的妻子,一个江南偶遇的自己娶的妻子,江梨的母亲。那位江南的女子,眉眼间和谢灵灵有些相似,这也是他愿意私下娶他的原因,可惜是个傲骨。最后一个是他名义上的女儿,当年他为了谢灵灵的病情抱来的女儿,那时只是想用这个女孩的命换她健康,没想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竟有些神似谢灵灵。回顾一生,江政不否认他是个罪人,早在当年亲手送挚友上路时,早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他的结局就是罪该万死。
最后拉他们回到现实的是,江政的认罪声。
“臣知罪,愿受任何处罚。”不是欲加之罪,是他心甘情愿,是他罪有应得。
江楼月找来的罪证只能证明谢皇后的清白,最终救了他们的是顾遥知。顾遥知带来了人证物证,证明这传言并非是从兰陵传来,而是附近小镇,而那里正是曾经弹劾江楼月麾下将军而被满门抄斩的官员之后,本来说是全家都被了,刚好有一私生子苟活,因而引发了这些事。
“人现在在何处。”启帝问顾遥知。
“现关押在大理寺,那些传播之人也已关押,且已写书澄清天下,一日之内齐国上下皆知。”顾遥知处理得极快极好,启帝和江楼月都对他传来赞赏的目光。
“既如此,就这样吧,江国公此后再不得踏出你府上,皇后也好好休息一阵,将后宫之事交由德贵妃,太子好好回去休息吧,择日带太子妃进宫来瞧瞧。”
“是。”
向往江湖自由的人困在府上不能外出,最想待在心爱之人身边的人和心爱之人离心。
“至于你,顾遥知。”启帝缓缓开口,顾遥知跪下,他知道目的已达成。
“国不可无相,今日之后便搬去丞相府吧。”
“恭喜顾大人了。”木公公祝贺着,他们都算无事离开大明宫,刚出宫门,江楼月盯着顾遥知,眼前之人含笑,江楼月先是沉默再是大笑,随即拍了拍顾遥知的肩膀就骑马走了。
“顾大人好计谋。”江国公说。
“下官不过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顾遥知淡淡开口。
“你往后位极人臣,而我困死四方之地,你怎是下官。”江国公不等他回答,便踏步而去。
世人好似并不关心事情的原委,至于说什么的人多了,其余人也都会跟着多数人,谣言四起时纷纷揣测,谣言澄清时又像无事发生,真的无事发生吗?
听说江楼月回去路中,听到有人在议论,直接拔剑杀了那人,一时之间,京中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