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教教你尊重
“可以。”
陈凡点头,三两口把早餐的肉粥喝完,换好衣服跟着胖经理离开酒店。
从大顺天德酒店到临安博物馆有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陈凡抵达博物馆的时候,使用时间才差不多九点,博物馆正式开业要等到九点半。
虽然才九点,但博物馆门口已经聚集了不下于五六百人,其中还有好几个导游团带队站在一边交流。
陈凡找个位置坐下来等待胖经理。
“欢迎大家跟着我们旅游团一起来到临安旅游,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临安博物馆,也是我们临安最大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在六十亩左右。
博物馆要等到九点半之后才开门营业,现在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临安博物馆的由来以及里面诸多古董当中最经典的几样。”
陈凡坐着的时候,旁边旅游团的导游正在给游客们介绍临安博物馆,一开始还挺正常的,但介绍到古董的时候马上变了一种画风。
不管什么古董到了导游的嘴里好像都变成了不得了的东西,只要是能够看上一眼那就挺不错的了,至于想要买下来还是别想了。
如果真想买,花点小钱买一个迷你版的雕塑,或者一个模型就行了,真要花钱买古董绝对是亏的多。
“你们临安整天都在吹古董如何的不得了,我承认你们临安古董的确多,但放眼全国最贵的那几件古董全部都不是出土在你们临安的。
再说了,所谓的古董不就是古代人用的玩意儿吗?我要是把我的手机埋在土里,等到几百年之后把它挖出来,不还是一件古董吗?”
旅游团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对导游的解说很不满意。
“无知的家伙,所谓的古董可不是古代的玩意,而是凝聚了价值的珍贵艺术品。”
面对年轻小伙子的嚣张言论,很快有人站出来反驳。
“古董有没有价值还不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一家之言嘛,他们说有价值就有价值,他们说没价值就没价值,你们不觉得好笑吗?”
年轻小伙子嘴炮不停。
“你以为成为一个古董鉴定师很容易?那需要极其丰富学识和经验,可以说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古董鉴定师,年龄可以成为必要的考察标准之一。”
旅游团的导游对于这种愚昧无知的游客也感觉很头痛。
“你的意思是你这样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古董鉴定师?”
年轻小伙子看着导游冷笑。
导游心里无语,嘴上更是懒得回答这个家伙。
“别人只是说考察标准之一,又没说年老的就一定是古董鉴定师,年少的就不能成为古董鉴定师,你这么会抬杠,怎么不去工地上班?”
陈凡看不下去了,作为一个真心喜爱古董,而不是单纯喜欢金钱价值的古董鉴定师,陈凡觉得自己有义务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上一课。
“你又是哪里跑出来的家伙?我不想和不是古董鉴定师的人说话。”
年轻人嚣张开口。
“巧了,我就是一个合格的古董鉴定师,你想知道什么样的古董信息,我可以帮你免费解答,帮你这个井底之蛙普及普及知识。”
陈凡淡淡道。
“说话口气这么大,也不怕风闪了舌头,好,你看看我手上戴的这个翡翠是个什么样的古董。”
年轻人冷笑,撩开自己的袖子,露出一只翠绿色的翡翠戒指。
“清三鸟如意戒指,价值约三十万。”
“一个清代的三鸟如意戒指有什么好吃的炫耀的?现在的市场价格差不多是30万左右,三鸟如意戒指也算得上是寓意很不错的东西。
放在古代,都是家中长辈送给晚辈的贺礼,一般是用作金榜题名时,不过我看你这个样子还是不要带这个三鸟如意戒指了,因为你配不上。”
陈凡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围观的人不少也都能看出来年轻人手上的戒指不是一般的东西。
不少人拍下图片传到网上,很快就有信息发布出来,和陈凡的解释一模一样,而一部分解释还没有他说的详细。
“高手这绝对是一个高手,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样的古董,绝对是古董鉴定师当中的大师!”
“要我说这个年轻人绝对是出自那些隐世家族,年纪轻轻地就有这么高的演技,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培养出来的。”
“我看你是都市小说看多了脑壳发昏。”
年轻人听完陈凡的话,心里有些惊讶,作为戒指的主人,他当然知道这个戒指的真实身份。
就像陈凡说的,当初送给他戒指的长辈就是带着美好的寓意。
“我还就不信了。”
年轻人取下挂在脖子上的玉佩。
“你真有那么厉害,就再看看这一件东西,如果你能说出这件东西的来历,我就承认刚才说的话都是在放屁。”
不少人怀着好奇心都看向年轻人手里的玉佩,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哪里是什么玉佩,分明是两个玉环相互嵌套起来的。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玉佩,明明是两个玉环相互嵌套起来的,你当我们眼瞎?”
“没文化就不要逼逼赖赖的,这东西就是玉佩,只不过是极其少有罢了,你们不认识也不怪你们。
毕竟或许你们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够拥有这样一块玉佩。”
年轻人扫了一眼那个中年男人,看着他的大肚皮能笑一声。
陈凡看着年轻人手里的玉佩也愣了一下,说实话他也没有见过这种少见的古董,如果没有系统帮忙,或许今天还真要栽在这里。
“明双龙环佩,价值约四百万。”
仔细观察那两个玉环,分明就是两条手尾相接的龙相互嵌套在一起,故又称双龙环配,这一种玉佩意是十分少有的,毕竟想要雕刻出这样一件完美的作品,不仅仅需要一定的手艺,更需要合适的材料。
眼看陈凡沉默,年轻人笑了。
要知道这件东西当初他可是日求教了无数的古董专家,他们一个个的进行商讨,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翻阅古籍,才终于找到了少得可怜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