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集 纽约蓄意谋杀案
1982年8月15日,纽约中国城接到了一起报案。
报案人声称中国城发生了一起极其恶劣的枪杀案,接到报案后警方立刻感到现场将犯罪嫌疑人带走羁押。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姓齐的华裔人,在中国城经营一家豆腐店。
在案发当天他开枪射杀了一名同为华裔的男子,而这名男子还是当地一个帮派的成员。
这帮派名叫“华青帮”,此帮派只在中国城附近活动,隶属于当地黑帮。
帮派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着在中国城为生的人,只要缴纳一定的保护费就可以太太平平的在中国城过日子,反之则鸡飞狗跳。
据这名姓齐的犯罪嫌疑人说,他是在20岁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城开了豆腐店。
由于初来乍到齐某起初的日子也不好过,后来听说了华青帮的存在便主动加入了华青帮以寻求庇护。
当时齐某的豆腐店总有一些地痞流氓上门寻衅滋事,在加入了华青帮后,这种现象也很快得到了改善。
心存侥幸的齐某便以为只要定期向华青帮缴纳“保护费”,自己就能在中国城过上太平的日子。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在案发当天,同为华青帮手下的一名成员来到了齐某的豆腐店,要求并强迫齐某缴纳“管理费”。
可在这之前,齐某已经向帮派缴纳过了500元的管理费,两人因此发生了言语上的分歧,后来演变成了争执。
而当时齐某的母亲和妻子就在旁边,见这名上门讨要保护费的混混有意伤害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时,齐某毫不犹豫的拿出枪支对该名混混进行射击致其死亡。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齐某做错了事情理应受到惩罚。
可在事发后没多久,检察院对齐某提交的控诉上竟然列着多大十八条罪名,并要求对齐某严厉惩罚,这让齐某一家都有些不知所措。
明明齐某的罪名够不上如此严重的指控,那究竟是为什么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呢?
80年代的纽约类似于华青帮一类的团伙行事十分猖獗,当地警方对其正进行严厉的打压。
而由于齐某也存在涉黑的现象,因此警方并不相信齐某的保护说辞,认为齐某是蓄意杀人,并非出于自我保护。
在被害人的尸体上,警方发现了10多处枪伤。
警方一口咬定齐某是为了泄愤才连开数枪,在被害人已经无法继续行凶的情况下仍然补射,这并不是作为自我保护意识的手段。
仅因这一条线索,警方便断定齐某涉嫌故意杀人,并向借此机会产出掉华青帮。
而如果齐老板被按照这些罪名处罚的话,他的后半辈子几乎都要在监狱里度过。
此时齐老板的母亲联系到了李昌珏,希望李昌珏能够出庭作证帮助齐某过了这一关。
据齐某母亲的了解,齐某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人,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检察院也邀请了李昌珏,希望李昌珏能够出庭定罪。
这一现象也是十分罕见的,这让夹在中间的李昌珏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得知李昌珏此时左右为难时,检察院通过讨论给出了答案。
他们认为真相应该是公平的,而李昌珏若作为鉴实专家的李昌珏所给出的答案也应该是客观的,超自然的。
此次李昌珏的出庭并不代表任意一方,他代表的应该是超乎自然的科学,所以叫李昌珏不要有负担,听从内心的选择。
李昌珏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对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又听了口供,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将会代表辩方出庭。
李昌珏认为齐某并不是出于蓄意杀人才连开多枪的,况且李昌珏在听了母亲的话后也对齐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认为齐某并不是别人做里所说的杀人恶魔,因此他愿意为齐某洗脱冤屈。
在法庭上,李昌珏在面对即将做出判决的听审团时,也列举出了一项著名的理论——遇蛇理论。
遇蛇理论便是讲述一个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的本能反应,为了能够更好的阐释,李昌珏还举了个例子用以表现。
李昌珏说,如果一个丈夫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面前有一条正在吐着信子随时准备发动攻击的蛇,而妻子和孩子却完全没有招架之力的时候,这个丈夫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抛出后立刻引来了思考,答案是,这个丈夫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周围的武器率先对蛇发动攻击。
出于人的本能,这名丈夫并不会打一下就停止,为了以防万一,他会对蛇不停的重复击打的动作,直到这条蛇死亡。
而这种本能便是人在遇到危险下的正常反应,当时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受到危险的威胁时,丈夫失去了理智,内心必然一片恐慌。
然而丈夫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时的美国各地对于自我保护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地方表示人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首个方法应该是选择逃跑,如果跑不掉再进行反抗,有的地方则是允许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反抗。
但无论地域的定义再不同,他们的相同点就是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即使保护自己的手段构成犯罪。
在听完了李昌珏的阐述后,听证团进行了短暂的商议,随后听证团进行投票表决齐某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犯罪。
最终得到结果,齐某还是被取消了身上担负的18条罪名,并以自我保护为前提无罪释放。
至此,李昌珏成功的帮助这名华裔店家拜托了十八条重罪,并洗脱了冤屈。
而在这一次的庭审时,李昌珏提出的“遇蛇理论”也成为了美国针对于判断自我保护是否构成蓄意杀人一类案件的典范,受到后人的学习。